文章摘要: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表示,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批示,对于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是数字经济时代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平台建设之初,社区工作人员就已掌握了6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智慧养老服务奠定基础…
为您推荐文章知识点: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智慧城市与智慧养老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高度契合
北京市人大代表、奥润顺达董事长王仕锐
“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双循环格局下,为了缓解“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实现绿色发展,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科技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将与智慧城市展开深度融合。
王仕锐认为,智慧城市和智慧养老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产业也是国内一个关注的焦点。
在各行各业中,智慧养老行业也被普遍提及。尤其是智慧养老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养老服务、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紧急救护、安全预警等服务。在“智慧养老”的大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中西部沿海城市群等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发展趋势
1、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多。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中国大陆的4.81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中国大陆的4.8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
2、政策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2010年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8.1%,相比2010年上升5.44%。
对此,民政部表示,“十四五”期间,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银发经济”持续照料,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智慧城市与智慧养老

智慧城市与智慧养老,哪个更宜居?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从“中心化”走向“城市群”,城市化发展快速,各种“城市病”如“无棱角”“无裂缝”,这使得城市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负担。
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那么,养老设施也是需要进行相应的适老化改造的。只有这样,老人的晚年生活才安全、温暖、舒适地度过。在一份设计、规划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规划。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不再是单一的衣食住行,而是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对于老人来说,安全和舒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对于养老院而言,建筑的主体是老年人,而在很多养老院里,不仅是老年人,还有一部分高龄、体弱或者失能的老人,他们需要专为他们打造的空间环境是由于建筑的功能,而不是由于建筑的功能,而是由于其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这也正如给人类所描述的那样,现代社会上人大多生活在家里,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是由于居住空间的限制而很难被有效的发挥,而相对于养老院中的服务机构,养老院所提供的服务,则是更为专业的。
对于养老院而言,如何保证老年人的安全,使老年人在其中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养老,并不是一个所有的养老机构都能让老人幸福安度晚年。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来说,可以将养老院中的护理工作作为其最基本的职责,同时兼顾老人生活起居和精神需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与人员的协同管理模式是必要的,一旦护理人员忙起来了,也会触发养老院中护理人员的失职现象。
养老院的管理流程是怎样的?
通过当前的实践,我们发现目前的养老院大多采取“住养人+医疗机构+护士+护工”的模式,这种模式就让老人和护工缺乏对老人的情感交流,养老院老人身体上无小毛病,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发展智慧城市

发展智慧城市和智慧养老产业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1年之后国务院又一次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智慧养老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10万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的发展目标。
发展智慧养老
《意见》中明确,到2022年,建成一批“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覆盖所有涉老社会组织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区
到2025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是数字经济时代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意见》中强调,要加强老年人数字技能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作用,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鼓励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在全国遴选一批老年人用得上、愿意用、能感受的智能产品。鼓励企业探索基于老年人需求研发生产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重点支持发展家庭智能照护类产品、应用(服务)机构智能健康养老监护服务、家庭服务机器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等。
对于提升智慧养老产品的适老化水平,王晓妹介绍道,智慧养老涉及智慧技术的运用,包括老年人穿戴设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机构等,研发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服务机器人等。针对老人的使用特点,开发适老化设计产品和系统,设计老年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智慧养老产品和系统。鼓励企业研发智能设备、康复辅具、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智能化适老产品,为老年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生活辅助、智能监测等服务。
智慧城市养老服务

智慧城市养老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来源:开封网
开封网讯 开封网讯 12月16日上午,由开封市民政局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共同建设的开封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该平台涵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养老业务领域,涵盖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基础数据、机构养老信息管理、养老服务平台监管、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服务商子系统、养老服务在线推广和线上志愿者服务。据悉,该平台的上线,将有效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政府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
据了解,该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基础数据管理平台,采集了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助餐点、护理站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地址、电话、地址、 空余床位数、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内容等数据,经过后台数据库汇总,形成了养老大数据中心。
“平台建设之初,社区工作人员就已掌握了6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智慧养老服务奠定基础。”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潘鸿滨说。
经过半年多的试点工作,如今,平台已经完成了市区200多个社区的试点工作,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5000个养老服务设施,实现50%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
潘鸿滨说,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的时候,我们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的省级平台,率先完成了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工作,目前有18家养老机构实现了星级评定的省级全覆盖。今后,我们将继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普惠和公平的目标。”
图片说明: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潘鸿滨
据介绍,市民政局正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出台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制度,以及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领域信用体系,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直部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实现养老床位的科学规范管理。
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为三种智慧城市建设方式带来一场“峰会”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今日(13日),由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移民局、全国老龄办、全国老龄办等七部门联合举办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对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并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会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分别就“互联网+养老”、“物业+养老”等领域合作进行了战略部署。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表示,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批示,对于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手段能有效破解居家养老模式中的技术问题。大数据和智能化设备、服务流程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从长远来看,还需要探索以智慧养老服务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我在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张博表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推出,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但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居家养老服务不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老年人对医疗、家政、护理等专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应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通过引进专业化的家政服务企业或家政服务企业,对老年人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张博表示,为了鼓励和吸引专业化的家政服务企业投身到居家养老服务中,除了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支持,还有专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智慧城市的智慧

智慧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多地以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建设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向“智慧城市”延伸,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生态化”转型。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智慧社区服务建设,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在2020年新基建重要任务中提出,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并确定有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措施。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已实现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校园、智慧家庭等七大智慧化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智慧城市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增加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
打造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数量逐年呈增长趋势,2013年底,我国智慧城市 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
1、城市数据缺乏,城市规划不够;
2、网络攻击升级,存在着网络攻击;
3、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城市网络安全未得到有效保障;
4、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大规模数据采集,进行多数据融合计算,并运用到其他城市,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管理能力;
5、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实现资源整合,使得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行管理呈现出更加精细化的特征。
2、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内容缺失,数据采集成本高;
3、缺乏规划,管理成本高;
4、信息孤岛,接入难;
智慧城市建设数据采集利用率低;
5、城市运行有盲区,缺乏支撑技术和数据;
6、不能与城市居民紧密结合,更不能与城市管理同步发展。
智慧城市规划理念
1、以人为本,服务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为了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而社区的规划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把社区建设成为幸福、绿色、和谐的城市
3、把居民群众联系起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全面连接
智慧社区的规划建设,应该是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才有未来的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