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需求牵引、标准引领、质量优先、特色发展、智慧应用”的原则,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此,需要养老服务人员遵循规范、标准和标准化,进行各项工作的管理;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流程和服务提供标准,可以有效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您可以了解到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的意义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智慧养老服务标准
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什么是智慧养老服务标准?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有哪些?
一、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有哪些?
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服务标准、智慧养老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建设,主要的内容有:
1、服务标准。养老服务标准是面向养老服务所制定的行业规范,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解决养老服务中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服务规范。是指养老服务机构自愿制定的服务标准,是我国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是养老服务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安全规范。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保障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的前提。在安全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面向服务,在养老服务方面提供安全保障。
4、标准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在全面促进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对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
5、人才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服务质量等均与服务品牌建设息息相关。为此,需要养老服务人员遵循规范、标准和标准化,进行各项工作的管理。
6、规章制度建设。养老服务人员的相关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岗位职责、薪酬待遇、福利待遇、职业病防治、安全防范等与养老服务人员息息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
7、专业建设。养老服务人员与相关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护理康复、医学营养等方面都是与养老服务人员息息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服务标准方面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依据。
8、营销实践。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直接关系到机构的形象、服务质量与口碑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是各机构应严格要求的,可通过各种渠道或是各种形式向员工说明,保证机构的各项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保证机构的健康发展。
9、工资待遇。机构应积极为员工发放工资,这也是机构职业发展的基础。
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养老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养老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养老标准化是养老服务的基础,需要在养老标准化的指导下不断地完善养老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数据在不断的发展,信息数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为养老标准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养老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梳理养老标准化的关键环节、重点问题,使之更加完善,在智慧养老的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促进养老标准化的发展。目前养老标准化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有效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流程和服务提供标准,可以有效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第二,有助于打造出具有标准化特色的智慧养老服务。通过智慧养老标准化,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养老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的效率。第三,有助于推动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发展。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可以将智慧养老服务内容和产品发布到各个层面,有利于社会公众知晓、接受和使用智慧养老产品,也有助于品牌建设。第四,有助于推动相关的养老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可以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整合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等相关资源,实现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综上所述,我国智慧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智慧养老行业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智慧养老过程中应考虑政府、家庭、市场、服务对象、个人等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智慧养老服务的持续性。同时也应加强与社区的对接,一方面社区是老年人口的重要的精神家底,应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营造和谐智慧养老的良好氛围,保障信息、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在智慧养老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智慧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养老”发展现状及弊端
“互联网+养老”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 “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旅居养老、老年用品等各个方面,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连通各部门及角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管理闭环,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安全状况,舒适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
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养老市场迅速发展,养老服务业取得新的进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养老产业无疑是我国未来潜力较大的朝阳产业,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大多数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现今养老服务机构,虽然数量与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却能够充分满足老人的需求,因为老人接受服务的人群是非常庞大的。
由于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中,照料方式缺乏专业化服务,老人的心理健康也难以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养老院养老的服务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化养老服务能力的人,并且照护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储备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而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更多的老人需要被关注。
图 / 视觉中国
国家层面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就曾指出:我国养老产业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包括有些部门职能对接不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老年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党俊武认为,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也需要加强,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必须确保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服务体系等各方面都能跟上。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包括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等。
为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期间养老产业的发展,陈东升建议,应借鉴国外经验,实现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首先应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我国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计划。其次应坚持适度超前的理念,在资金投入、土地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保障。
智慧养老建设规范

智慧养老建设规范发布
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联合召开了《关于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该《通知》的发布也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需求牵引、标准引领、质量优先、特色发展、智慧应用”的原则,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2年4月,养老行业发布了新修订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全面修订了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包括对养老机构的业务、环境、设施设备、运营管理、服务等进行规范,促进了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下一步,民政部将指导各地民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方民政部门还会不断加强对标准的动态管理,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规范评定程序,进一步推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
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老百姓的声音。为了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各地在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实施指南的过程中,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让群众对机构更加信赖。根据征求意见稿,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是民政部门自愿申请设立的社会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社会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分为5个等级,包括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运营管理、服务方面、生活照护、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通过机构等级评定,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
据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 李邦华:
下一步,民政部门将继续深入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细化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不断完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的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