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运营知识付费-金教网 智慧社区运营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文章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被应用到养老当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缓解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了智慧养老模式,就可以更好地将政府、社会、老人以及家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智慧养老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并强调,发展智慧养老是

文章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被应用到养老当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缓解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了智慧养老模式,就可以更好地将政府、社会、老人以及家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智慧养老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并强调,发展智慧养老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方向…

今天给各位分享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情况下,我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养老问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而最近两年以来,智慧养老被广泛提及。那么,智慧养老,智慧养老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被应用到养老当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缓解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了智慧养老模式,就可以更好地将政府、社会、老人以及家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

现如今,智能养老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在将来这种模式将会成为主流,那么智慧养老模式将是什么样的呢?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怎样的养老需求呢?需要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智慧养老的形式当中,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核心还是要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现在有很多老年人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智慧养老就是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虽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到社会,也关系到老人们的切身利益。在智慧养老的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改善呢?首先,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要满足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需要得到相应的物质生活,这需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包括娱乐的需求。当然娱乐方面也需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如果能够提供娱乐的地方,老年人可以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而且娱乐场所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其次,智慧养老的方式还涉及到家庭关系。老年人在家里,如果没有跟子女的联系,如果在社区与子女的联系不及时,不仅家中的老年人生活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工作,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很可能在精神生活方面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再者,老年人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老年人经常使用的电器产品,如果老年人在家养老,也会有一系列的卫生间和洗浴设备,这也是一个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的三个层面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智慧养老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并强调,发展智慧养老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

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养老工作,积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为5.8万亿元,2015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为37.2万亿元,到2020年预计达到47.2万亿元。

从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的结构分析,当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主体数量较少,私人经营状况不佳,老龄化水平较高。二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三是智慧养老产品种类较多,但产品功能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四是智慧养老模式尚未形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二、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环境分析

1. 智慧养老相关政策及规划

(1)《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养老服务业飞速发展。

国家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也是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大纲,政策的落地也成为重点。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方向。

(2)各省市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2021年12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较2019年上涨13.6%,预计2022年可达10.29万亿元。

在“互联网+”与智慧养老的双重带动下,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以数据为核心、以智能为核心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正呈现出成熟的“雁阵形”。

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党俊武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 (记者 王祖敏)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养老需求正不断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向现代化养老服务过渡。

图为党俊武。中新社记者 徐珊珊 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静)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养老需求巨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如何?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000多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期待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而目前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送餐、家政等生活照料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现在的养老服务,包括居家护理、康复训练、精神慰藉等,目前的供给基本都是问题多多,出现很多实际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居家养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政府加大养老服务业的投入,一是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来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二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2022年养老行业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很多新的趋势,除了社区养老外,养老服务也在不断提高,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种养老方式,其作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也是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案例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案例

创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案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信部联电子〔2021〕25号),现就做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大赛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1年,试点示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机构、示范街道(乡镇)、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链健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内容、典型案例和行业发展动能,形成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形成一批创新应用场景,引进一批示范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健康养老服务优质产品及服务发布平台,形成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二)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

1.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自助式健康检测等智能养老终端产品,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健康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监护设备,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研发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满足老年人和家庭的个性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鼓励开发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的智能养老服务终端产品,提升适老化水平。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健康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监护设备,满足老年人和家庭的个性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2.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引导老年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建立基于互联网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引入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依托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料、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六助”服务,推广应用电子信息化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平台、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提供服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养老运营知识付费-金教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jxv1.cn/archives/5343

作者: jinjiao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761-5656

邮箱: email@jinjiaozs.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